「近世儒學與社會研究學術討論會」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孔教的救贖與經世:陳煥章的宗教思想
班大為 (David W. Pankenier) 論先秦「天命」
報告人: 魏彩瑩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郭芳如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20 年 12 月 26 日(六)下午 1:30 至 5: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
 
「近世儒學與社會研究學術討論會」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2020 年第四次「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討論會於 12 月 26 日(六)假中研院近史所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有兩名發表人提出論文,共八人出席。

  魏彩瑩博士發表〈孔教的救贖與經世:陳煥章的宗教思想〉一文。魏博士近年關注民初孔教運動,注意到倡導者陳煥章的思想與孔教會其他成員有不少差異,因此集中討論陳煥章孔學的特殊性,以探索五四「主流話語」外的想法。魏博士認為,陳氏有別於其他孔教成員強調孔教的科學性,反倒以「神道」強化了孔教的「宗教性」以及孔子的神聖性。陳氏因此更著重儒學中天人相感、福善禍淫及靈魂歸宿等問題,甚至有儒學的天堂與地獄觀。陳煥章認為昌明孔教對社會的貢獻應優先於民間宗教與慈善團體的救濟事業。魏博士認為,透過陳煥章這個個案研究,不僅可以發現孔教會成員內部思想的多元性,也可以看出孔教與晚清今文經學的相承關係。

  與會學者認為,本文著重介紹陳煥章的思想,若要更清楚點出陳氏思想的特出之處,可橫向與其他孔教成員比較,或更深入探討其與近世儒學傳統的關係脈絡,從而反映出陳氏思想的意義。文中探討陳煥章思想前後的轉變,對於陳氏早年思想的材料主要依據其博士論文翻譯版,建議應進一步比對英文原版。另外,本文以「救贖」與「經世」為題,此標題是否切合描述陳煥章的思想,需再思考,尤其「救贖」的部分似乎與陳氏思想不相契。與會學者期許魏博士能夠在本文的基礎上凝聚問題意識,更進一步研究。

  郭芳如博士發表〈班大為 (David W. Pankenier) 論先秦「天命」〉一文。郭博士認為漢學家班大為關於「天命」的詮釋是值得注意的,因為其中提示了一種新穎的研究進路,「天命」概念有可能透過類比與投射等語言使用的方法,來重新詮釋。其中方法論的部分,特別值得深入探討與檢視。在班氏的論述中,類比的部分,乃援引柏克 (Kenneth Burke) 對於宗教語言之類比使用的觀點;而投射的部分則援引伯格 (Peter Berger) 對於宗教與社會秩序之關聯性的看法。郭博士認為這兩點都可以在語言使用方面,做更詳盡的討論與發展。除此之外,郭博士也認為沃爾頓 (Kendall L. Walton) 的「假想理論」,有助於闡發班大為論述中關於語言使用的觀點,所以也可與類比及投射一併討論。

  與會學者認為,郭博士此文的主旨較不明確,若欲探討中國古代天命觀,除了班大為的詮釋以外,也應參考中國歷代的解釋,同時需要更清楚說明班氏詮釋的特殊之處。例如,與《古史辨》學者研究《尚書•堯典》的天文現象進行比較。若郭博士此文的主旨不在班大為的周代天命觀,而是柏克、伯格、沃爾頓等人的不同研究取徑與理論視角,則應慎重考慮是否以如此多篇幅來討論班大為的作品,或更改題目。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