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四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故鄉在何方?再探清朝皇帝的滿洲「根本之地」論述
報告人: 鹿智鈞(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時間: 2020 年 9 月 25 日(五)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檔案館第三會議室
撰寫人: 黃品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四次讀書會紀要
 

  鹿智鈞的研究領域為清史、清代法律史。本次報告以清朝皇帝的滿洲「根本之地」論述為題,嘗試藉由爬梳官書、檔案等資料,探討皇帝心中所認定的「故鄉」之地理位置及其意義。

  東北地區成為中國的固定領土及其在人們心中始有「故鄉」印象,與清帝國的治理密切相關。清朝統治階段為東北地區地位的轉換時期,作為滿洲人的發源地,東北地區在清朝皇帝的論述中呈現出多樣面貌,盛京、吉林與黑龍江皆曾被視為「根本重地」,惟其具體指涉的位置難以一概而論。過去歐立德 (Mark C. Elliott) 提出了「大盛京」概念解釋根本之地的地理範圍,除了盛京地區外,亦將部分吉林地區劃入其中,影響深遠。謝健 (Jonathan Schlesinger) 基本上承襲歐立德的「大盛京」概念,並進一步指出在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相關論述產生變化,「滿洲故鄉」日益與整個東三省(盛京、吉林、黑龍江)劃上等號。講者指出,上述學者之觀點均頗有參考價值,部分史料確實反映皇帝對於「根本之地」的界定,漸有自「大盛京」轉向「東三省」之趨勢;然也有其他史料顯示清朝皇帝似乎並非至十八世紀末,才將「大盛京」以外之地區視為故土。相關論述或許尚有持續釐清之空間。

  講者接著運用皇族成員犯法後被「發遣東北」事件為例,對於滿洲「根本之地」課題進行一些反思。關於皇族成員的司法審判制度,《清史稿》中有以下簡單記載:若皇族成員屢犯軍、流罪,即發往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圈禁。嘉慶皇帝亦曾指出,此舉是為了讓不安分的宗室感受「根本之地」的純樸風氣,使其得以改頭換面。在相關實際案例中則可見,嘉慶朝犯行較輕的皇族成員往往發遣盛京,犯行較重者發往吉林,地點的差異帶出某種刑罰上的層次感;時至道光年間,該刑罰之層次已體現於法律條文中。此外,從許多宗室發遣東北的例子不難發現,不僅皇帝們對滿洲故土的想法有所不同,對東三省之個別定位亦有些許差異;皇族成員發遣東北的案例,當能成為思考皇帝「根本之地」論述的視角之一。

  接著,講者就「根本之地」論述的實際效果進行討論。雖然皇帝反覆強調「根本之地」對於滿洲的重要意義,旗人卻普遍視返鄉為畏途,皇族成員亦因犯罪多發遣東北而對之觀感不佳。旗人對滿洲故土情感並不深厚的可能因素有:在駐防與「歸旗」制度的實施下,旗人逐漸將京師視為故鄉,造成其與東三省的連結逐漸淡薄;另一方面,皇帝在相關言論上的矛盾,或許亦造成旗人對東三省觀感上的混淆。講者最後指出,皇帝對於東北地區乃「滿洲故鄉」的論述建構,旗人的滿洲認同與該區域本身的複雜性,三者間如何互動,或許是個值得持續深思的課題。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