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清中葉陽明學的再起——從陽明遺物說起
「無處不錯」?「體大思精」?——論方東樹眼中的顧炎武
明清之際的鬼神論述——初探幾個案例
從布衣寒士到理學大儒——張履祥從祀孔廟的歷程
治生與性別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20 年 8 月 21 日(五)上午 9:50 至下午 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檔案館第三會議室
撰寫人: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2020 年「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第二次討論會,於 8 月 21 日(五)假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舉行,共有五名學者發表論文,共計十三人出席。

  上午場次首先由楊正顯教授報告關於清中葉陽明學再現的研究,楊教授透過三件陽明法書的士人題跋入手,討論嘉慶、道光至咸豐間,陽明學的再現與發展。

  楊教授指出,嘉慶時期王芑孫、秦瀛等儒者不滿漢學而提倡理學,推崇劉宗周之學。嘉慶朝野也開始留意陽明在南贛推行保甲的地方治理,並反映在科舉策問試題中。道光初年,陽明家鄉餘姚士人杜煦與胡潮等為劉宗周從祀奔走,終於在御史馬步蟾籲請下,劉宗周獲祀孔廟,開啟陽明後學從祀之先聲。在鴉片戰爭的刺激下,道光十三年 (1833) 由杜煦、王望霖等人在郡城內的王文成公祠組織「王劉會」,於王陽明、劉宗周生日時舉行祭會,提倡王、劉之學,並刊刻王陽明詩帖與《劉子全書》等書。杜煦過世後,由宗稷辰主持「王劉會」,宗氏強調事功與學術不可分,格物窮理須在心上體會。「王劉會」直到同治、光緒年間仍持續進行活動。楊教授也嘗試將王劉會與顧祠略作比較。

  與會學者咸認為楊教授此文內容精彩,尤其是發現過去較不為人知的王劉會,但也提出許多意見以供參考。如全文其實未著力於「陽明法書」,建議重新構思題目;王劉會與顧祠派的比較還可深化;題目中「再現」的意義需再說明;「陽明法書」與「王劉會」兩個主題或宜分開處理;進一步討論「王劉會」後續的學術影響力、地方事務的參與。

  何威萱教授的報告聚焦於方東樹眼中的顧炎武,主要討論方東樹在《漢學商兌》中嚴厲批判漢學之外,在其他文本對顧炎武學術之褒貶的情況。何教授指出,方東樹在校評姚範《援鶉堂筆記》以及撰寫《書林揚觶》時,大量引用了顧炎武的研究成果與學術意見,不但正面引用顧氏的經史訓釋以補充論述,也認同顧氏之義理與史識,更贊成顧氏著述態度與著書立說的原則。此外,當顧氏所云與程朱義理有所出入時,方東樹也未必像在《漢學商兌》中極力捍衛程朱正統,有時亦與顧氏立場一致。何教授認為應追問《漢學商兌》詆斥顧炎武的原因,並以此反省方東樹完整的知識體系,及其整體的學術面向。

  與會學者認為本文完成度很高,論述也很清晰,但提醒何教授應注意方東樹批評「漢學」與「顧炎武」的層次不盡相同。方東樹部分同意顧炎武的說法,不等於整體認同顧炎武,可能僅採用部分經典校對的內容,而仍不接受顧氏學問大方向與大原則。也有學者指出,方東樹文集曾經後人刪改,或許其晚年豐富的學術面向也遭到一定程度的修改。

  下午場次首先由林峻煒博士報告〈明清之際的鬼神論述——初探幾個案例〉一文。林博士指出,在明清《中庸.鬼神章》的不同詮解中,存在一種強調鬼神具有司天地造化、福善禍淫之能的觀點,並視鬼神為日常生活治理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明清之際的鬼神觀點也含有反省朱熹鬼神觀的意味。林博士辨析《中庸.鬼神章》詮釋中,不同於朱熹之觀點的呈現,發現袁黃和葛寅亮的詮釋頗有影響力,也受到佛、道二教的思想影響。

  與會學者建議林博士將題目聚焦於「《中庸.鬼神章》的詮釋」,目前的題目與結論涉及明清整體的鬼神觀點,難以掌握。此外,作為對照的「宋儒」,也應考量張載與二程的觀點。也有學者建議林博士可說明文中所引儒者的學術、家庭或地域背景,進一步思考其鬼神觀更豐富的思想史與社會文化脈絡。

  林勝彩教授報告張履祥從祀的研究。林教授討論張履祥如何從清初的隱逸遺民形象,最終在同治朝成為從祀孔廟的理學大儒。林教授討論康熙、雍正時期,張履祥之學主要流傳於浙西,乾隆、嘉慶年間才逐漸走出浙西,其中陳梓、祝洤二人推廣之功最大。本文也討論張履祥學術地位的上升與晚清理學復興間的關係。

  與會學者認為林教授的論文主旨明確,史料也很豐富,但可惜後半部尚未完成,目前討論集中在張履祥文集的刊刻過程,孔廟從祀的部分反而較少,建議更多注意張履祥從祀孔廟後所造成的影響。

  最後,由周敘琪教授報告〈治生與性別〉一文。周教授對 1990 年代前後在臺灣逐漸受到重視的「治生」與「婦女史」兩個研究領域進行討論。周教授指出,現有研究較忽略家庭經濟中的性別角色、夫妻分工,以及婦女對社會經濟的貢獻等。而「性別與治生」之研究又散落於婦女史和社會經濟史研究中,並未受到特別注意。因此,本文從性別角度來討論「治生」,以探索未來可能發展的研究方向。主要討論分為儒家經典論述對於婦女治生的態度,婦女出外工作對於內外區隔、性別角色、夫妻分工的影響,以及家庭中經濟關係(家庭財務的共同計算、分配和處分)、知識與權力的掌握。

  與會學者認為本文較缺乏近期相關研究,又「治生」跟「性別」兩個主題間的關係並不緊密,應加入其他從性別角度討論治生的研究。學者也建議周教授可進一步將涉及明清與二十世紀研究的兩大段落進行連結與對話。也有學者不同意現有家庭史研究缺乏「男性」的看法,認為周教授必須說明從婦女史到性別史的視角轉換,如何為傳統治生研究開展出新的成果。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