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三次讀書會紀要

 
書名: 西村玲著《近世仏教論》
主持人: 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時間: 2020 年 4 月 18 日(六)上午 10:00 至下午 12:00
地點: 線上會議室
撰寫人: 賴霈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三次讀書會紀要
 

  第三次讀書會仍繼續研讀《近世仏教論》〈禪宗的動向與佛書出版〉。參與本次會議的有林桂如教授、李瑄教授、周文觀教授、曾堯民教授、劉家幸博士、郭珮君博士、宋琦、賴霈澄、黃祖恩、方品富等人。

  西村玲教授指出,中世時期由中國傳來的宋代禪宗,於日本普及傳播。日本禪僧絡繹不絕至中國求法,當時的禪宗、禪僧需要進入嚴格的僧堂接受老師指導。老師藉著坐禪來確認弟子到達的境界,進而證明其悟法境界,同時各地禪寺的僧堂是僧人們雲水修行之處。

  曹洞宗原本並不使用公案或禪問答,而是一對一傳授的「一師印證」,然而戰國時代後,師承關係逐漸形式化,出現僧人為了能繼承規模更大的寺院,更動自己的師承,甚至一人嗣法兩位老師的情況。為解決此弊端,月舟宗胡 (1618-1696) 展開了「宗統復古」運動,其弟子卍山道白 (1636-1715) 繼承此志,確立了近世曹洞宗的教育方法。與會學者在此提出一個假設,曹洞宗一師印證的現象與唐代密教有些類似,一般僧人雖可向不同老師學習,但灌頂儀式需維持同一個老師。

  進入近世之後,曹洞宗原本在北陸的兩處本山(永平寺、總持寺),重心開始移往關東,然而做為行政中心的「總錄所」與「觸頭」卻在江戶地區集中起來。此外,負責教育跟修禪實踐的機構栴檀林也在江戶地區。禪僧們在栴檀林中研究經典、祖師著作,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包括過去未曾被關注過的道元《正法眼藏》,甚至漢學與詩文,因此禪林的研究中心與當時儒學昌平黌並稱為江戶漢學兩大中心。也因宗統復古運動與栴檀林的興盛,曹洞宗走上近世化的道路,宗派特色越發鮮明。西村玲教授並提到,此時也開始出現禪坐實踐派與學問派的對立;與會學者亦指出,進入江戶之後,宗派的教理、教義皆受到幕府的管理,因為不同以往的師生面授,出版物一旦流通便會被閱讀。德川家康自始就明白掌握學問就更易於掌握政權,所以不只對佛教,對儒家也是以控制出版作為管理手段。

  曹洞宗全書中有不少關於曹洞宗宗統復古運動的文獻紀錄,它既受到黃檗宗影響,也與中國的法諍有所連動,故此時日本重視法統繼承,可說多少受到明末清初的中國禪宗影響,至於透過何種方式影響,是值得追索的問題。

  至於臨濟宗的狀況,則自古即有透過公案問答來確認弟子禪悟的印可方式。而中世盛行於京都的五山派在近世衰落,妙心寺、大德寺開始興起,乃肇因於江戶幕府的政治意圖,刻意要扶植五山以外的臨濟傳統。當時被授紫衣的大寺院如妙心寺、大德寺,要出任住持需要修行超過三十年,同時通過一千七百則公案的測試。當時由於幕府加強管理各宗派,故由各宗派先提出,幕府參酌後定下一個條件門檻。而以紫衣事件聞名的澤庵宗彭 (1573-1646),則反對幕府所制定的規矩。對於澤庵而言,修行年限與公案數量應該依據每位修行者個人的境地而異,不應該由幕府的外力來統一規定。此爭議在三代將軍重新重用澤庵之後,幕府的規定就撤銷了。

  至於妙心寺派則有盤珪永琢 (1622-1693) 因提倡不生禪而聞名。盤珪據傳是聞《大學》而開悟,他所提倡的不生禪主張人與生俱來就保有靈妙的佛心,而日常生活的一切也是一種坐禪。他以淺近的說法啟悟許多人,而被尊為生身釋迦。此外,近世臨濟宗白隱慧鶴 (1685-1768) 致力於教育僧眾,以教法嚴謹聞名。傳嗣其法者有四十餘人,今日臨濟宗僧侶也多是白隱法嗣流傳。化俗方面,白隱也出版假名法語(過去公案多漢語),並編歌謠給孩童與婦女傳唱,透過各種淺近的方式讓民眾易於接觸臨濟禪。典籍方面,臨濟宗的無著道忠 (1653-1744) 編纂了禪宗用語辭典《禪林象器筏》二十卷,卍元師蠻 (1626-1710) 編有《延寶傳燈錄》四十卷、《本朝高僧傳》七十六卷。西村玲教授透過以上曹洞、臨濟兩大宗派的發展,勾勒出近世禪林的演變與佛書出版、僧伽教育之間的關聯。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