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十九世紀上半葉的北京理學圈:以唐鑑、沈維鐈與吳廷棟為核心〉
〈道是無情卻有情——李商隱〈無題〉詩析論〉
報告人: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朱銘厚(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20 年 2 月 22 日(六)下午 1:30 至 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本次討論會首先由丘文豪報告〈十九世紀上半葉的北京理學圈:以唐鑑、沈維鐈與吳廷棟為核心〉,這是其撰寫中博士論文之一章。丘文豪指出,十九世紀初士人對於理學內部的態度較為開放,較少論及義理的細微差別。然而 1840 年代出現的北京理學圈卻持相當嚴格的程朱學立場,嚴斥這種和同朱陸的現象。丘文豪藉由理學系譜的比對以及人際交往的分析,討論唐鑑編纂《學案小識》背後針砭當時學界「攪金銀銅鐵為一器」的意圖,以及唐鑑學友沈維鐈的纂述活動。最後,則指出吳廷棟是繼唐鑑之後北京理學圈的領袖人物。

  與會學者針對該篇論文以及其博士論文整體方向進行討論。目前主軸不夠清楚,宜先統一介紹背景脈絡,再扣緊十九世紀理學復興之初,經過唐鑑等人的努力,程朱理學之界線由模糊而逐漸清晰的過程。此外,花費太多篇幅比較《學案小識》與阮元《儒林傳稿》、江藩《宋學淵源錄》;在比對不同理學系譜收錄之人物時,也需考量「體例」等因素,不能皆歸因於學術立場。最後,該文討論「理學淵源」處不夠清晰,涉及人物太多,部分推論仍有商榷空間。若全文主題是北京理學圈的形成,宜強調學者間的互動,以及學術社群形成的過程。

  接著,由朱銘厚報告〈道是無情卻有情——李商隱〈無題〉詩析論〉一文。此文以李商隱「無題詩」為核心,分析李商隱寫作之氛圍營造、情感疊現、內外在情感相切等特色,及其與電影蒙太奇手法的比較。

  由於此文為學期專題報告,問題意識尚須構築。且相關研究非常多,應更深入作文獻回顧,精讀李商隱詩作及深入的文本分析,再思考未來研究主題。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