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政經史料研讀會」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明清中日琉的交流活動
讀明人莊元臣〈水程日記〉
報告人: 沈玉慧教授(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唐立宗教授(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
召集人: 巫仁恕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19 年 6 月 22 日(六)上午 10:00 至下午 3:00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視聽教室(勤大樓四樓)
撰寫人: 賴庭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明代政經史料研讀會」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明代政經史料研讀會暨中國明代學會此次邀請沈玉慧教授與唐立宗教授進行演講,講題為「明清中日琉的交流活動」及「讀明人莊元臣〈水程日記〉」。

  沈教授長期關注琉球在東亞文化圈中所扮演的角色,舉凡外交交涉、情報傳遞、文化交流都是其關注的課題。琉球做為一個獨立的王國,直到近代才被劃入日本,琉球在十七世紀初被薩摩藩入侵,就此成為幕藩體制的一國,這個事件在琉球史上屬於一個重要的分期,既是明朝的朝貢國,亦臣屬於薩摩藩,面臨了如何在兩國間取得外交平衡的挑戰。東亞諸國即便政治關係緊張,但又能長期維持通商關係,這類「檯面下的交涉活動」便是沈教授所關心的課題。

  明朝初期朝廷便與琉球建立密切的朝貢關係,於永樂年間更賜予琉球船隻、航海技術人員、國書咨文類的技術人員,琉球長期做為中日之間情報交流與諮詢的角色;日本進入戰國時期後,各地大名為了獲取海外資源,仰仗海商對外貿易,東亞海域的商業往來益發熱絡,1609 年後琉球與中日兩國分別建立了宗藩關係,薩摩藩希望透過琉球來恢復與明朝的商貿關係,過程中薩摩藩透過各式名目來操控琉球,例如以世子朝貢的名義遣使至薩摩藩,總計遣使近千次,薩摩藩得以獲取對中國的情報,由於中國本身需要日本的銅,兩者一拍即合,透過琉球扮演中介角色,中日民間逐漸恢復商貿關係。

  琉球本身留存的史料不多,完整的文本僅有《歷代寶案》一書,琉球於十七、十八世紀後方有國史編篡,因此仍需使用他國史料才能還原這段交流史;中日琉間的通商關係大部分是檯面下的斡旋,琉球對外採取隱蔽政策,儘可能不得罪中日兩國,中日琉三國間經濟活動、文化交流始終沒有中斷,沈教授舉了琉球的外交使臣——程順則的例子,他曾出使薩摩藩,並將康熙帝的御書「中山世土」進行摹寫,製成御筆匾額,後將自己所寫的漢詩編成詩集《雪堂燕遊草》,出版刊行;後來該詩集成為琉球漢詩的代表,傳入日本薩摩藩,僧人畫家木村探元將每首詩都配上一幅畫,稱《雪堂燕遊草圖》。這起間接的文化交流活動,可視為一種中日琉三國檯面下的互動,琉球以彈性的外交手段在兩國間取得平衡,透過琉球的視角,我們能看到東亞海域交流史更多值得開拓的課題。

  接著,換唐立宗教授進行演講。莊元臣字忠甫,生年不明,目前可以推測是生於 1570 年左右,卒於 1609 年,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人,地方志亦有其材料,濱島敦俊教授早年關注的材料是其家書。〈水程日記〉是莊元臣會試落榜後,於明萬曆二十六年 (1598) 經由運河自京師南下返鄉的旅程記述,〈水程日記〉收於《莊忠甫雜著》一書,全文僅有數千字,北京國家圖書館與廈門大學皆收有鈔本。

  二月分會試結束,莊元臣獲知沒考上後便走水路南下,日記從三月初六開始記載,莊元臣自通州張家灣上船,沿途飲酒作樂南下至天津衛,每日除記述與哪些人同舟飲酒,也記錄當地的美食、風景、民俗;四月初抵達德州後,沿途遭遇大雨、逆風,比預定行程走得慢,沿途經過多道水道閘門,四月下旬經過徐州;五月初抵邳州,沿途亦曾目睹官府抓丁赴遼陽,舟船不發;五月中旬抵常州,〈水程日記〉僅記述至此。

  唐教授認為,這份材料是典型的旅遊文學,完整地呈現了晚明運河沿線的樣貌,文本中有大量的水道名、地名以及人名,有些目前仍無法確定,之後需比對更多文本來驗證。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