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筆記史料研讀會」第五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明末中朝邊境的交易衝突解決——以朝鮮史料《事大文軌》為中心
時空資訊技術於數位人文之整合應用——以明代倭寇事件研究為例
主講人: 長谷川正人博士(德國柏林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白璧玲博士(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
主持人: 巫仁恕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18 年 12 月 9 日(六)上午 10:00 至下午 2:30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視聽教室(勤大樓四樓)
撰寫人: 林修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明代筆記史料研讀會」第五次討論會紀要
 

  中研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明代筆記史料研讀會」第五次討論會,邀請到長谷川正人博士及白璧玲博士為我們進行史料研讀。講題分別為「明末中朝邊境的交易衝突解決——以朝鮮史料《事大文軌》為中心」、「時空資訊技術於數位人文之整合應用——以明代倭寇事件研究為例」。

  演講伊始,長谷川博士首先略述最近十年美國、日本、中國、臺灣及歐洲等地對於中朝關係史代表性的研究,並說明此次演講著重於明代中朝邊境貿易的問題,並且以《事大文軌》作為討論的主要材料。

  接著,長谷川博士介紹夫馬進的《朝鮮燕行使與通信使》,其特別之處在於他從朝鮮、中國的個案宏觀考察朝貢制度具體性問題。中國方面則有孫衛國教授的研究,著重明人移民朝鮮,與其後裔在朝鮮的情況。另外,長谷川博士特別介紹韓國韓明基教授的《壬辰倭亂和韓中關係》,此書亦關注壬辰倭亂時商人與社會互動,以及明軍的後勤問題;雖說是壬辰倭亂,但其實更關注戰亂後朝鮮的社會情況。接下來,提及桂勝範的《朝鮮時代海外派兵和韓中關係》,此書主要闡述明朝請求朝鮮派兵的情況,但複雜的是明鮮的外交卻引發朝鮮的內政與黨爭。最後提到英文學界的研究,長谷川博士認為可以留意梅綺雯 (Marion Eggert) 與王思翔 (Sixiang Wang) 等人的相關研究。

  爬梳完前人之相關論著,長谷川博士帶領我們閱讀朝鮮時代的漢語教科書《老乞大》,進一步探索當中的商人在明鮮之間如何互動,抑或是邊境的交易問題。之後,長谷川博士回過頭來介紹《事大文軌》這份史料,《事大文軌》是明朝萬曆末年的材料,為光海君時期編纂的關於外交方面的文書,遺憾的是總計五十四卷中,目前只剩下二十三卷,所以有許多部分的材料都必須倚靠《光海君日記》與一千多件的朝鮮外交咨文進行比對與補充。目前《事大文軌》的影印本藏於日本國會圖書館,而韓國方面則收錄於韓明基、李相薰合編的《壬辰倭亂史料叢書:對明外交》這套書中。

  長谷川博士總結三點:一、晚明的文官與武官系統有密切的關係,有許多文臣在史料中擔任武官,甚至是編纂兵書;二、壬辰倭亂時期軍事與商業的關係,明代軍隊的商業化與經濟化,在其糧餉由白銀取代後,軍隊成為邊境商業最大的消費者,甚至反對邊境市場的關閉;三、中朝關係中的個人利益,在鴨綠江結冰期物資的運送問題。

  白璧玲博士此次演講討論新技術如何運用在史料上。透過 Google 地圖將明代倭寇事件做點狀分析,透過無數的點進行資料上的整合與分析。

  白博士介紹目前數位人文科技的應用方式與數位人文的發展,還有史語所數位人文的發展,並以譚其驤所編纂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史料、人名的整合,提供現階段研究的突破與未來研究的便利性。接著,白博士透過明代衛所的沿革資料庫與《明實錄》,識別《明實錄》中衛所的事件段落,進行分類分群的分析,並萃取其中的時間信息,進一步篩選文本中的衛所。

  經過進一步分析後,發現衛所設置與數量跟倭寇的相關性,設置衛所從洪武開始越往海口、河口設置。明初時,衛所分布多集中南直隸與浙江一帶,接著南方的衛所才逐步完善。另外,衛所的區域與分配在洪武、宣德、正統時期較為龐大。檢視衛所中的人物與事件跟倭寇的連結,發現嘉靖年間寇擾事件最多,而明前期的抗倭事件最多。

  最後,白博士透過史籍、史料標註的方式,讓地圖上的點對點進行連結,形成圖像分析的數據,有別於過去圖表分析的情況,帶出空間地圖更多資訊。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