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筆記史料研讀會」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明代九邊本色糧料召買:以萬曆末年遼東鎮為中心
從通海案史料看明清之際城市經濟的維繫
主講人: 王尊旺教授(福建中醫藥大學圖書館)
陳怡行博士(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召集人: 巫仁恕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18 年 6 月 2 日(六)上午 10:00 至下午 2:30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視聽教室(勤大樓四樓)
撰寫人: 林修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明代筆記史料研讀會」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明代筆記史料研讀會」第二次研讀會,邀請福建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王尊旺副教授進行史料研讀,講題為「明代九邊本色糧料召買:以萬曆末年遼東鎮為中心」;陳怡行博士發表「從通海案史料看明清之際城市經濟的維繫」。

  王尊旺教授曾於福建中醫學院公共管理系任教,現為福建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副教授。研究主題包括明代九邊軍事、閩臺中醫藥等相關研究,著有《明代九邊軍費考論》、《醫療、慈善與明清福建社會》等書,近年來還與蔡鴻新教授合編《福建醫籍考》。

  王教授首先說明,其實早先他並不關注軍費相關議題,兩軍對峙的戰爭才是他的興趣,但因現有史料無法佐證,卻意外在尋找史料過程中發現本次發表的新研究議題。本次史料研讀分為四部分介紹:一、此研究的展開背景;二、萬曆末年遼東鎮在山東登州府、萊州府地區召買數量不斷增加;三、萬曆末年戶部對山東地區召買資金的爭論;四、王教授對此議題的基本認識與討論。

  王教授對於普遍認為明代因為軍費與財政問題致使滅亡的說法存有許多質疑。他認為軍費問題雖然是萬曆末年的重要因素,但是明代滅亡的原因更趨向明代政治運作出現問題。王教授介紹本次研讀會的重要史料——明刻本佚名著《海運紀事》一書,本書分為兩個版本,一為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另一是以殘本的形式存於羅振玉所輯《海運摘抄》,並收錄於《明季遼事叢刊》中。比對後可知北京圖書館藏本較羅振玉輯本價值高。

  最後,王教授談及萬曆末年登萊地區召買糧料數量不斷增加的背景,明代遼兵在軍餉方面皆略遜於大同、宣撫等軍事重鎮,但由於遼東大兵雲集,需餉甚急,尤其需要本色糧料,最後山東有司負責購買糧料以海運供給遼東。接著,王教授對山東地方與戶部關於召買資金的爭論,做一詳細描述。特別的是,登州道陶朗先與山東巡撫王在晉因登萊召買運糧的困難,以不惜辭職的方式威脅戶部,並對戶部提出五條建議,雖然戶部都依其所擬,山東登萊地區仍舊受召買與加派,實際給民眾雙重負擔。

  王教授總結,他認為通觀山東地方有司和戶部等機構,圍繞登萊等地召買的爭論,在召買資金的問題上,戶部、餉臣與山東地方有三處爭執點:第一,加派和召買能不能同時並行;第二,山東賦稅壓征能否一併徵收;第三,新舊餉之間是否可以通融。晚明隨著中央政府政治控制力的衰敗,在戶部和地方的博弈中,戶部往往處於劣勢。召買不可減少,資金必須支付,在地方動輒以去職相威脅的情況下,戶部最後只能以妥協告終。

  陳怡行博士現為檔案管理局協同研究員。演講伊始,陳博士指出今日欲討論的通海案史料中,引發他研究興趣的是:為何福州在歷次洗劫與盤剝後,城市經濟並沒有因此崩潰?另外此次討論亦是其博士論文中的第五章。

  陳博士將「通海案」和福州地方大事整理成一個時間軸,把清軍與漢八旗的入城、停留,以及魯王、鄭成功的圍攻福州城,還有清軍進攻閩安鎮等經過詳細描述。並指出閩安鎮扼守閩江出海口的重要性,使得福州城在貿易上受到阻礙,因此魯王與鄭成功才會搶先控制閩安鎮。

   接著,「通海案」討論的案件時間上皆在海禁發布後,尤其是方元茂通洋案,其貿易貨品中竟有大量糖水與象牙,提供研究者對當時貿易的不同想像。讓人意外的是,在廣州方面對此大量採買的案件並未留下任何記錄。

  另外,著眼於陳肇鼎的案件亦非常有意思,由於清軍在海戰無法對抗鄭成功集團,希望透過官牙陳肇鼎購置硫磺,指出當時能購買硫磺的地方有日本、琉球、臺灣三處。後來因為日本長崎詳細的貿易資料,獲知陳肇鼎到達日本以白絲交易硫磺,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線索。

  還有順治十二年 (1655) 史順的走私案,對於知曉商品如何走私至福州城中,成為關鍵性的史料。透過此次考察,日本國會圖書館藏福建沿海圖,能更理解明末清初,尤其是還原清初福建航海情況,獲知當時商人貨品運輸路線。

  最後,透過通海案的個案延伸,順治年間從秦嶼、沙埕出海貿易的福州商人仍是熱絡。福州等沿海城市遭受嚴重的浩劫,但經濟流通仍未斷絕,海運的經濟網絡亦持續運作,使城市不至於崩潰。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