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第三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A Buddhist Provocateur and his Pure Land Buddhist Exegesis
黃宗羲的鬼神觀
報告人: 艾靜文 (Jennifer Eichman) 教授(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員)
郭芳如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18 年 6 月 9 日(六)下午 2:00 至 7: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第三次討論會紀要
 

  2018 年第三次「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討論會,於 6 月 9 日(六)假中研院近史所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由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員艾靜文教授,以及中研院近史所博士後郭芳如博士報告論文,共十二人出席。

  第一場由艾靜文教授報告〈A Buddhist Provocateur and his Pure Land Buddhist Exegesis〉一文。艾教授的研究以晚明佛教與儒學的交涉為主,本論文以佛教經典的編輯、註釋、撰寫為背景,具體以李贄的《淨土決》為核心。透過文類的分析、文本的解讀,艾教授認為《淨土決》除了展現李贄對佛教教義,與禪宗、淨土宗實踐模式的高度掌握外,李氏也將陽明學、禪宗,與淨土思想和念佛實踐結合。艾教授特別留意《淨土決》之文類性質,探究其是經解 (Exegesis) 或是類書 (Anthology),同時也關注李贄的閱讀實踐,透過其對佛典的編輯、綜述,指出李贄不是在工夫方法上將儒家與佛教結合在一起,也非推廣「禪淨兼修」,而是強調各種不同的念佛方式並行,以最簡單、最直接的體驗進行修行。

  在艾教授報告後,與會學者紛針對本文提出問題和建議。首先,與會者對於題目 Provocateur(挑釁者)一詞,以及內文提及的 iconoclastic 一詞之意涵提出疑問。由於本文以李贄《淨土決》的內容為研究對象,討論其對文本的編輯、刪減,並追溯其參閱的前代文本等問題,有學者認為除了思想因素外,艾教授也應考量當時的出版條件與文化,包括經濟因素。另外,與會者也建議應留意當時相關文本、文類大量出現的文化現象,並考慮袁宏道等人對狂禪現象的反省,評估其是否影響李贄?換言之,建議將李贄的《淨土決》放在晚明禪淨雙修,以及廣泛士人文化及出版文化中,觀察其呼應性與特殊性。亦有學者請艾教授說明陽明學與李贄《淨土決》的關係,是否真的占據重要分量?艾教授的回應則認為陽明學以及晚明三教交涉的文化氛圍,對於瞭解李贄很重要。

  第二場由郭芳如博士報告〈黃宗羲的鬼神觀〉一文。本文以黃宗羲《孟子師說》與《破邪論》為研究對象,欲透過「鬼神觀」探討儒家如何闡釋人與世界的存在,以及如何回應祭祀、宗教與信仰等問題。本文首先說明黃宗羲鬼神觀中魂魄、天、上帝、鬼神、天堂與地獄等重要概念,並探討「氣」是否作為這些觀念的基礎。接著,以黃宗羲鬼神思想中的「人魂」與「天堂地獄」兩個概念與利瑪竇《天主實義》進行比較,說明黃氏雖有與「人魂不朽」相似的觀念,但不及利瑪竇絕對;此外,黃氏也不同意來世與天堂地獄的存在。最後,郭博士認為黃氏持以氣為本的一元世界觀,並重詮漢代後儒欲復三代先儒思想的特點,並賦予人鬼、祭祖、感格新的意涵,也具有人魂不朽的新意。黃宗羲的思想雖與西學及泛神論有相似之處,但在上帝觀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異。

  與會學者認為,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前人討論議題為框架,並提出自己的研究觀點,但在行文中較少看到與前人的對話,建議郭博士應更積極說明自己論點與前人的異同。而鬼神觀在黃宗羲思想中的地位、《孟子師說》與《破邪論》的背景,以及為何比較黃宗羲和《天主實義》,也必須說明。對於內文的概念分析部分,有學者指出「魂」與「魄」是自先秦以來已有的概念,宜簡要說明,「泛神論」之定義也頗複雜,建議郭博士考慮書寫的重點。而在具體推論上,有些部分仍需更堅實的文本證據。另外,黃宗羲家族喪禮如何實踐,其實踐與思想有無落差也值得考慮。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