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與文獻——閩南文化考察工作坊」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召集人: 王鴻泰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撰寫人: 李佩蓁(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田野與文獻——閩南文化考察工作坊」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閩南文化考察工作坊」第一次主題活動,以曾文溪流域(今臺南市佳里區、麻豆區、官田區、西港區一帶)為考察範圍,此即十七世紀以來被稱為「倒風內海」之區域。「倒風內海」在短短二、三百年內經歷急遽的環境變遷,由內海淤積為陸浮,對於當地的族群活動、聚落型態以及生計模式等造成極大衝擊。本次活動希望透過田野實察和文獻相互印證,觀察此區域歷史發展的結構性因素。

  田野調查前,工作坊先於 5 月 30 日進行文獻探討,閱讀文獻包括地方志、碑文集與林玉茹編《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臺史所謝國興所長首先說明,「倒風內海」在乾隆年間開始淤積陸浮,曾文溪流域則有多次改道,1823 年 7 月的暴雨使其轉而注入臺江內海後,陸浮的狀況極為明顯。據姚瑩的觀察,該年年底,北自曾文溪,南至鹿耳門,甚至已變為陸浮,並形成聚落。臺史所林玉茹研究員也以「內海網絡」為主軸,報告「倒風內海」的商業活動、漢番交易,以及王爺信仰的擴散。廈門大學歷史學系鄭振滿教授則指出,應特別注意此區域的「民番」與近海水域的關係,意即沿岸居民究竟從事哪些與水有關的經濟活動。從文獻資料可知,漢人從事漁撈、圍築魚塭等生計模式,原住民是否也進行漁撈活動?當沿海地區逐漸陸化,沿岸居民也必須逐漸改為從事農墾,他們是否開築水利設施?這些問題也應在田野中加以尋索。

  6 月 8 日,工作坊前往曾文溪流域進行田野實察,成員來自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暨南國際大學、中正大學、成功大學、崑山科技大學、國史館、臺灣歷史博物館和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計有研究員、老師、研究生等十六人參與。首先前往臺南市佳里區、麻豆區,也就是自荷鄭時期以來「倒風內海」周緣首先開發之區域;佳里在 1704 年之前為諸羅縣縣治所在,麻豆則為內海的重要港口。最後前往西港區,該地在康熙年間尚為港灣,在乾隆年間才逐漸形成陸地、建立聚落。

  在佳里考察金唐殿,該廟創建時間可溯至康熙三十七年 (1698)。值得注意的是,廟中至今保存乾隆五十三年 (1788)〈奉憲示禁碑〉、五十四年 (1789)〈欽奉恩賜旌義御匾碑記〉,以及五十九年 (1794)〈奉憲道禁碑〉。這三方碑文顯示,在海岸土地浮覆的過程中,開始有地方豪族圍佔海坪,而當地從事捕撈業的各庄民人則聯合向官方提出控訴──有趣的是,雙方都憑藉在林爽文之亂中試圖取得的義首身分以鞏固自身勢力。

  藉著麻豆文衡殿的〈貼納武廟香燈漢番和睦示告碑記〉,可以觀察乾隆年間,漢人與麻豆社原住民的互動關係。在麻豆水崛頭遺址,林玉茹老師解說該遺址的發掘過程與「麻豆港」在「倒風內海」的位置,以及當時砂糖交易的模式。另外,考察麻豆北極殿,亦可發現該廟中乾隆二十年 (1755) 的〈嚴禁佔築埤頭港暨盜墾荒埔碑記〉,同樣顯示該地「港戶」圍築魚塭,與從事農墾的庄民發生矛盾的情事。

  在考察麻豆「買郎宅」的過程中,林玉茹老師提醒成員注意麻豆和佳里特有的「街村與農村的合成聚落」──此說由日本學者富田芳郎首先提出,頗能反映麻豆地區漢人和原住民的相互影響。洪麗完老師則進一步提醒大家,須注意平埔族在該地區的發展過程中,以及在遷徙他地後,是否有移植原鄉的生活方式。另外,鄭振滿老師也循此記述,提出平埔族與番界的問題,並應進一步探討麻豆社番的養贍埔地之分布,以及官方的番界政策如何改變沿山地區的生活模式。

  大家續往官田區考察當地傳統民居,之後再前往曾文溪出海口,觀察河口的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狀態,最後回到佳里震興宮,該廟中立於光緒十四年 (1888) 的〈禁截水路碑記〉顯示,當時從事農耕的水利灌溉和漁撈產業活動有所衝突。

  6 月 13 日,工作坊進行田野與文獻綜合討論。鄭振滿老師帶領成員深入解讀曾文溪流域一系列關於圍佔海坪、圍築魚塭而造成衝突事件的碑文。這類事件最早可溯至乾隆十二年 (1747),有方姓豪強在西港一帶海灣,佔地搭海寮開築蚶埕,引起安定里東西二保民眾迭起抗爭、控訴。雖然官方勒令方姓等將海坪歸公並拆除海寮,但謝國興所長指出,目前臺南市安定區的「海寮村」之大姓即為方氏家族,顯然方家並未退出此地,海寮也未拆除,甚至成為當地的地名。

  透過文獻與田野的對話,我們從「倒風內海」的陸化現象,發現沿岸土地在逐漸浮覆的過程中,如何佔有這些新成土地,是各個地方豪強關注的焦點。而當地庄民也逐漸形成聯庄組織,如碑文中「東西兩保二十二庄」所說的,且當事人利用生員、義首的身分,來強化自身勢力。此外,可從中發現官方處理事件的態度反覆不定,或許是田園的請墾制度和水域的港戶制度互有矛盾。如何解讀這些衝突與矛盾,可更進一步認清台灣西南沿海社會的秩序與變遷。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