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第四次活動紀要

 
報告人: 朱湘鈺(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蔡龍九(文化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召集人: 林月惠
時間: 2012 年 5 月 26 日(星期六)下午 2:30
地點: 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特別教室
與會者: 陳蓁灼、蔡家和、朱湘鈺、劉德明、齊婉先、沈享民、蔡龍九、 李慧淇、許惠敏、林月惠、王采淇、吳銘峰
 
「明清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第四次活動紀要
 

本次「明清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討論會,發表人為朱湘鈺(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及蔡龍九(文化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共十二人出席。

  朱湘鈺教授的論文為〈王門早期注經者圖像——黃綰學思歷程及其意義〉。作者表示陽明第一代門人中,傾注大量心力於儒家經解者,除會稽季彭山(名本,字明德,1485-1563)外,要算是黃巖黃久菴(約 1480 年至約 1554 年)為最。地緣關係,兩人同屬浙中學派,恰巧又為梨洲 (1610-1695) 收編在同一卷之中。然相對於彭山以闡述師教為目的而撰著經解,在久菴現存的《五經》經解序文中,我們讀不到任何有關傳播師教的隻字片語,若再參究其晚年所撰《明道編》中,含沙射影陽明學乃「空虛之弊,誤人非細」,便會理解其注經當自有主意。本文擬從黃久菴留存的《石龍集》、《明道編》等文獻中,探究其學思歷程——初從學於鄉賢謝方石,繼拜陽明為師,終而批判師教,並據此揭示其思想特色。

  與會學者指出,久菴當是一雜學家,與朱子、陽明,乃至明末蕺山的思想,皆有部分相似處,尤其他強調效用,並以此批判王學,更與明末大儒王船山批判宋明儒的立場一致,就這一點可以加以發揮。而久菴把良知理解為情,或可視為蕺山純情說的先聲。會中,與會者針對此文的研究方法與論證方式提出疑問:主要標題是想呈現陽明後學經解的特色,就應著重闡述明代經典面貌為何?王學門人經解目的,及其特色為何?兩相比較下,方能突顯,然全文卻不見論述。建議可將主標拿掉,直接以副標為題,較為切題;論述方式可修正為突顯本文與歷來研究成果之處,較為妥貼。此外,作為一儒者,實一生皆離不開儒家經典,作者獨舉季彭山、黃久菴是有違事實的,應當著重在他們對經典的態度與王門諸子之別。至於從師承關係來探討一個學者的思想特色,這之間是否有其必然性,恐怕也是需要加以思考的。第四節的第二部分,提到「典要」,是否就是儒家經典?王龍溪等人實亦有此語,作者直接理解為儒家經典,恐有待商榷。

  蔡龍九教授的論文為〈「朱陸異同」與「朱王異同」:顧憲成對兩議題的分離與用意,及其延伸的哲學問題〉,此論文主要談論顧憲成 (1550-1612) 對「朱陸異同」與「朱王異同」的看法,並延伸談論顧憲成此種調和模式所延伸的哲學問題。經蔡教授考察,顧憲成的論點,對於陸象山的談論無批評之處,然對陽明之「無善無惡」論述卻頗為反對。蔡教授依此觀察顧氏他的調和路線,如何在兩種標準下說明清楚。探究後發現,他對「朱陸」採取一種大方向的調和,且回歸孔孟要旨核心;而此價值核心也同樣被他用來調和「朱王」,認為陽明學與朱子學同有此價值核心。這樣的調和模式,顯得簡化且較無說服力,忽略細部差異,因而曾受勞思光先生批評。此篇論文再次反省顧憲成的調和模式是否完全不足取,並述說顧憲成對有關「朱陸王」的「哲學問題」採取的面對方式是否得當。

  與會學者提出的意見和問題可歸納為三點:第一、陽明學說中,較忽略「性善」而以「心」取代之,且提出「無善無惡」說,對「性善」說產生衝擊。而顧憲成面對此問題時,則回歸「性善論」作為主要價值,此應可作為顧憲成的主要立場。第二、文章中的「價值核心」定位不明確,也太過籠統。對「儒家本身的價值」這一內容,是否可有較為明確的內涵,例如「性善」、或是其他語辭來說明顧憲成的「價值核心」。此外,顧憲成此種調和路線,若如文中所言過於「簡化」而忽略細部差異,是否有詳加研究之必要?文章的反省中,又主張顧憲成對於朱陸王之間的「理論問題」,雖有談論卻不加以調和,反以類似「道德性質」方面來調和是否可行?第三、顧憲成此種調和模式,在當時是否成功?或時人對於顧憲成的調和看法為何?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