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盂蘭盆節與印度祖先節之比較,以及它們與印度教和佛教之關連

 
 
主講人: 庫瑪爾 教授(Arun Kumar Yadav,印度新納爛陀佛教大學助理教授)
主持人: 宗玉媺 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時間: 2016 年 09 月 07 日(三)下午 3:30 至 下午 5:30
相關連結: http://ccs.ncl.edu.tw/ccs_detail.aspx?sn=241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
從印度人心靈中發韌而出的佛教,成為南亞諸國間以價值本位教育進行文化交流的橋樑。祖先節就是一例,這種文化祭儀不止在印度境內,也透過佛教,以他種形式移植到其他國家。對已逝祖先的崇拜不僅見於印度,也見諸於其他文化及國家。然而在一些大乘或南乘佛教國家的祖先崇拜儀式,似乎受到傳統印度佛教相當大的影響。如我們檢視印度的祖先節(Ancestors Festival)的歷史,可以看到它早在韋陀時代(Vadic Period)便已存在,雖然隨著時代演進已經產生不少改變。

反觀中國,每年根據陰曆舉行盂蘭盆節(道教稱之中元節)的祭典。人們相信鬼魂與逝去的祖先,都能在此為期半個月的祭典中得到平靜。印度各地每年根據印度曆,在雨季過後舉行為期半個月的Pitru Paksh,同樣是祭拜鬼魂的儀式。

大乘佛教與南乘佛教是佛教的兩大分支,大多數信仰大乘佛教的國家有祖先節祭祀,信仰南乘佛教的國度則少見。但我們觀察到早期以巴力語(Pali)寫就的文學作品《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最早提到這些儀式,如其中釋迦牟尼特別提及Shraddha。南乘佛教的《餓鬼事經》(Petavatthu)提供更多有關祭祖儀式的資訊。如果我們相信《餓鬼事經》的記載,那麼祭祖儀式早在釋迦牟尼便已粗具規模。

我的演講將嘗試論述盂蘭盆節和印度祖先節之間的關係,認為這個祭儀可能是由印度經由佛教和印度教之間的文化交流而來。

講者簡介
庫瑪爾博士(Dr. Arun Kumar Yadav),印度籍,庫教授對於古印度記載佛教典籍的巴利語和佛教歷史皆有所研究。現執教於世界歷史最古老大學之一的印度新納爛陀佛教大學。本年獲得漢學研究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來臺灣研究主題為「印度祖先節和盂蘭節日的比較研究」。

本場演講中英文並行,有意參加者,請至國家圖書館活動報名系統(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