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貨異物:從歷史虛擬和科技創新談宣德爐

 
 
主講人: 阮思德(Bruce Rusk,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 賴毓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時間: 2020 年 07 月 17 日(五)下午 2:00 至 下午 3:30
相關連結: https://actio.ncl.edu.tw/activitydetails?uid=2&pid=214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
報名網址:https://actio.ncl.edu.tw/activitydetails?uid=2&pid=214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宣德爐,簡稱宣爐,是明清以來某種銅合金香爐的總稱,狹義指的是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6)官方鑄成的香爐。前者雖為後代器物,通常刻有「大明宣德年製」等年號款識。儘管如此,其初期歷史仍為迷團。十六世紀中葉始有文獻證實其存在。
此後,在明清社會傳布的各種故事對宣德爐的來歷都有不同解釋。譬如:內府發生火災,各種寶物液化而融合成神異合金,此乃宣爐的原料。另有故事說,明宣宗躬親督監煉冶,不惜工本,以致創造世所未見而不能再得的材料,用以鑄爐。據清代中葉以來廣泛流傳的《宣德鼎彝譜》等資料,其原料包括暹羅國王所貢奉洋銅三萬九千六百斤等物。該書影響巨大而實為清人所偽造,絕不可靠。此類故事之所以大量出現,部分原因在於宣德爐的主要材料是黃銅,而黃銅是明清消費者不完全理解的一種新穎物質。技術上來講,黃銅是比較先進的一個合金,其必備的成分包含鋅,而煉鋅工藝極為困難。
到了嘉靖年間(1522-1567)鍊鋅技術有了突破,黃銅不久之後成為平價而普遍的物質。因此,手工藝人和鑑賞家得以通過宣德爐探索黃銅的視覺性和觸覺性。陳說宣德爐來歷的不同版本,雖屬虛構,竟能將工業流程說成美學體驗。
 

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