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戰爭對長江下游商業網絡之衝擊:以米糧業為中心

 
 
主講人: 林易澄博士(中研院近史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20 年 02 月 13 日(四)上午 10:00 至 下午 12:00
相關連結: http://www.mh.sinica.edu.tw/UcEvent00_Detail.aspx?eventID=1539&tableName=Event&tmid=21&mid=57
地點: 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
戰後國民政府統合全國經濟為何失敗?過去研究已經指出經濟政策偏重沿海城市、輕忽農村的缺失。本文認為除此之外,戰時基層商業網絡變化,亦造成戰後統合城鄉物資交流的困難。首先,參照戰前中國市場秩序研究成果,本文以米糧交易為中心,進一步分析1940-42年日方對長江下游區域的經濟調查,指出戰前本區域商業網絡為一複合性質結構的金融-物資流通網絡。19世紀末以降,近代金融、運輸機制,以及傳統的中間人商業網絡,共同構成市場規模的擴展。前者提供了整合,後者使之深入地方。這一整合動向為戰爭所中斷,資金回流集中城市,中間人商業網絡特質,則使之更傾向退縮為地方性的碎片化市場與走私活動。其次,戰時調查工作,促成全國商業統制委員會的誕生。過去商統會研究著重於日方、汪政權、上海商界各方高層人事角力。從地方收購農產運作分析,本文指出,儘管日方財經官員察覺必須掌握舊有的中國商業網絡,但是並未注意到該網絡的複合性質與戰時變化,結果未能依循原有金融物資流通機制進行重建,反而在統制組織中央集權與基層放權的夾縫中,形成尋租機會,更加惡化市場秩序。最後,比較戰時戰後兩個政權介入糧食收購政策與困難的相近之處,戰後較佳外在條件下,城鄉經濟統合仍然失敗,其連續性正突顯了商業網絡變化的結構性因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