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版畫的敘事與傳播工作坊」會議紀要

 
時間: 2018 年 7 月 20 日(五)上午 9:00 至下午 5:2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檔案館第二會議室
撰寫人: 王莛(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民俗版畫的敘事與傳播工作坊」會議紀要
 

  「民俗版畫的敘事與傳播工作坊」由中研院近史所主辦、中正大學媽祖文化研究中心協辦,2018 年 7 月 20 日於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舉行。本場工作坊共分為四個場次,共計八位發表人。

  開幕式由中研院近史所巫仁恕教授主持,巫教授首先感謝中正大學中文系楊玉君教授組織並推動了本次工作坊,楊教授今年於近史所擔任訪問學人,讓近史所得以提供一個與在場學者交流關於版畫研究之最新趨勢的機會。接著,巫教授簡述中國之傳統藝術——年畫,早在民國初年便有許多學者開始注意年畫,現今年畫研究除了文學與民俗學之路徑外,也逐漸有來自藝術、經濟、社會、政治、物質文化等其他角度的分析,呈現更多元的面貌。

第一場

主持人:賴毓芝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與談人:蔡偉傑博士後研究人員(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與談人:巫仁恕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與談人:馬孟晶教授(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歷史研究所)
報告人:賴惠敏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王中奇先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講 題:清代朱仙鎮與北方版畫貿易網絡
報告人:林敬智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講 題:年畫生產銷售的空間與網絡分析
報告人:楊玉君教授(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講 題:楊柳青民俗版畫中的財富母題意義與轉換

  賴惠敏教授與王中奇先生所發表〈清代朱仙鎮與北方版畫貿易網絡〉一文,首先說明朱仙鎮為中國清代之商業重鎮,自賈魯河通航後,十七至十九世紀開始進入興盛期,各商號挾著鉅資同時經營各種生活雜貨用品,版畫即為商貿項目之一。賴教授整理出賣年畫的店經常與販售日常商品的商鋪結合,如墨盒、古玩等精品店鋪,或是經營蒙古貿易的雜貨鋪。店家會依照季節變化經營不同商品,諸如在春秋兩季販賣撢子、夏天賣扇子、冬天販賣年畫等。此外,版畫更隨著民信局的商鋪流傳至北方各個城市,如張家口、庫倫、恰克圖等地。最後,賴教授指出未來可由此議題延伸,將楊柳青等地的版畫商業貿易網絡一併建構,建立更完整的體系。

  林敬智教授發表〈年畫生產銷售的空間與網絡分析〉,林教授表示目前初步成果主要在數位典藏的部分,亦即將不同館藏之年畫掃描數位化,並加以整合建置數位資料庫;未來希望能由此基礎發展數位人文,利用資訊技術進行人文研究,以及數位資料庫的加值應用。林教授所使用的資料來源主要是馮驥才先生的《中國木版年畫集成》叢書,將其地名資料標註生產地、銷售地、原料來源地等,並利用 GIS 套疊歷史地圖、水陸交通地圖、經濟地圖,根據時空資訊進一步分析其關係網絡,指出未來可望能透過圖像辨識 (Image/Pattern Recognition),分析年畫圖像中的意涵、隱喻及象徵。

 

  楊玉君教授〈楊柳青民俗版畫中的財富母題意義與轉換〉一文,分為物質文化與民俗學兩部分來探討。楊教授首先講述圖像上的細節特徵,說明許多圖像呈現與實物相關,如成色高、品質佳的銀錠才會在鑄造時出現「絲紋」,因此年畫中的元寶皆會將絲紋畫出,以象徵財富意義。另外,此類財神題材年畫具有裝飾及求財的雙重目的,如端罩一類之官員禮服,也依照等級最高的形相 (figure) 有意識的置入年畫中,甚至在民國時期發展出時尚的性別轉移。最後,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財神上門或發財還家等版畫構圖中,有許多人物及器物具有社會底層、邊緣人物的性質,卻在財神圖中翻轉成為帶來財富的象徵,因此關注年畫細節須有相關物質文化背景知識,方能了解其義。

 

第二場

主持人:林敬智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報告人:王坤教授(天津大學中國木版年畫研究中心)
講 題:中國木版年畫研究中心收藏及學術資源介紹

  王坤教授首先簡介中國木版年畫研究中心,2006 年成立於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是中國第一個建立的國家級年畫保護與研究機構。中心致力於對全國年畫遺產進行普查、收集、整理和保護,並在 2002 至 2011 年間發起「中國木版年畫搶救與普查」,陸續出版《中國木版年畫集成》(共二十二卷),並開展深入的學術研究。王教授指出,馮驥才先生注重的是年畫背後承載的文化,然這些資料往往未見於文獻,須通過口述與遺存,利用文字、拍照、視頻等多種形式將其記錄。另外,馮驥才先生主編了《年畫研究》刊物,以此提供研究與交流的平臺,旨在解決年畫與民間文化中所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以及建構年畫的研究體系,並定期舉辦學術活動。

第三場

主持人:楊玉君教授(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與談人:李元皓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與談人:林麗江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報告人:林芷瑩教授(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講 題:論楊家埠南公興戲曲年畫的版面構成——以白蛇傳、包公案兩幅橫批為例
報告人:柯榮三教授(雲林科技大學漢學研究所)
講 題:「照廈門原本改良」——博德利圖書館所藏閩南歌仔冊封面圖像初探

  林芷瑩教授發表〈論楊家埠南公興戲曲年畫的版面構成——以白蛇傳、包公案兩幅橫批為例〉,林教授首先介紹橫批,即將畫面切割為三部分的構圖形式,中間為主圖、左右為附圖;此類橫批皆出於楊家舖「南公興」畫店,多貼於炕上。白蛇傳一圖將畫面分為斬蛇、斷橋、借傘三部分,然白蛇傳中並無斬蛇一事,推測是由其他故事轉載而成,且情節來源應是說唱(即無視覺參照,圖像的表現來自畫師的想像與補充);或可能此類為北方特有的戲曲情節,未見於文本但保留於年畫中。礙於時間關係,林教授最後僅簡單提及包拯故事的橫批中分為陳世美、五花洞、狸貓換太子三部分,未能多加詳述。

  柯榮三教授發表〈「照廈門原本改良」——博德利圖書館所藏閩南歌仔冊封面圖像初探〉,近日博德利 (Bodleian) 圖書館公開了一批新的閩南俗語唱本書募及部分影像,是尚未被學界知曉及妥善利用的文獻。這批新見歌仔冊文獻 (Sinica 4028-4500,其中缺 4492-4497)中有幾種在封面標示「照廈門原本改良」、「廈門會文堂原本」者,因這些唱本的發行與販售皆在新加坡(舊稱「石叻」),因此在封面特別強調內容與廈門原本相同甚至改良。柯教授更進一步對照上海開文書局版本,發現雖圖像較精細,其中卻有訛誤;如《臭頭新娘子歌》實際上是臭頭歌、新娘歌、臺灣娘子歌三種歌仔組成之「合歌」,卻被上海版本的繪製者誤將「臭頭新娘」當作此部主角並畫於封面。最後柯教授爬梳這些出版史料,並推斷這些新加坡的商號在二十世紀初便與廈門有密切關係,具有跨國圖書商業網絡運作的雛形。

第四場

主持人:林麗江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報告人:連玲玲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講 題:商號資料庫及其運用
報告人:張智傑先生(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研究科學研究中心 GIS 專題中心)
講 題:民俗版畫研究的數位人文利器

  連玲玲教授介紹〈商號資料庫及其運用〉,連教授說明資料庫的設計會影響到使用方式,所以使用之前須先了解其結構,並介紹近代商號資料庫、社會日報廣告資料庫、其他含有商號資訊的資料庫。連教授指出,近代商號資料庫內容種類多元,但性質不同,且時間性及地域性集中在 1920 年代的上海與北京,因此在使用上須注意其限制。接著,連教授表示廣告提供了許多有趣的資料,然廣告重複性大,不易統整,而社會日報廣告資料庫就是蒐集了《社會日報》中共十二萬餘則的廣告,將其標題及產品類別、名稱、廠商等加以分類,以利搜尋。


  張智傑教授發表〈民俗版畫研究的數位人文利器〉,主旨在講述版畫的數位典藏及其未來可能的人文發展。數位人文應用的研究發想分為地理資訊、分類、圖像與文字描述、視覺化與多媒體等四方面,將資訊要素放入時空框架,並將 GIS 圖層概念擴展成時層概念 (HGIS)。張教授表示版畫包含豐富的圖像、文字與各種象徵意涵,此類數位人文工具應用可帶來許多效益,包含效率與便利性標註、管理版畫圖像與文字間的關聯性等。

  發表全部結束後,由中研院近史所賴惠敏教授主持綜合討論,賴教授表示此次工作坊能夠聚集不同學科的學者一同討論,是極其難得的機會;楊玉君教授也特別藉此機會感謝近史所這半年提供的資源及照顧,並肯定此次工作坊為版畫研究做出的一定貢獻。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