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武教授《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新書座談會紀要

 
書名: 《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
主講人: 黃克武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主持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與談人: 胡曉真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王鴻泰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時間: 2016 年 6 月 13 日(一)下午 3:00 至 5: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
撰寫人: 張雅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生)
 
黃克武教授《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新書座談會紀要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黃克武教授新作《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近日由聯經公司出版,近史所於 6 月 13 日下午三時假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舉辦新書座談會。所長呂妙芬教授引言時回顧道,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開始,近史所文化思想史組便在熊秉真教授與黃克武教授的帶領下,先後推出了許多至今仍持續引發熱論的明清研究課題,如禮教與情欲、情欲書寫、情感研究、公與私、圖像寫史等。新書即結集了黃教授多年來對這些課題深耕的成果,呂教授也期待新書的出版能引領新一波研究的熱潮。

  黃教授接著談道,若從 1985 年進所三年後第一篇發表的《申報》醫藥廣告研究算起,本書前前後後其實已醞釀了有三十年之久。自參與熊秉真教授主持的中研院主題計畫「明清社會文化中的情、欲與禮教」開始,「幽默史」及以之為中心所拓展的與男性身體、情欲相關的課題,便成為其研究重心之一。再合以思想史的研究後,本書於焉誕生。書名「言不褻不笑」語出《金瓶梅》,精要概括了全書主題,即明清社會男性以「情色諧謔」表達身體情欲的文化現象。黃教授更將視角延伸至民初轉型時期,透過跨文化翻譯,探討男性的性別認知以及對性的普遍心態;並進一步觀察近代中國隱私觀念的出現與影響。全書處理素材主要為明清笑話書、俗曲、豔情小說與民初報紙的醫藥廣告,內容環繞男性的情緒、欲望、身體、私領域等面向,分「諧謔」、「情欲」與「現代轉型」三篇分章鋪敘,以古今中外對照的方式尺幅全開,為現代讀者展演一場近代中國男性心靈的狂歡節。

  會中,黃教授以人類學的角度從文明演化談起,指出對於性的「私密與揭露」是人類與動物的重要區別,而譚嗣同《仁學》亦曾論及人類情欲表現所具有的生理性與文化性。進而連結當下,觀察臺灣與中國大陸情欲文化與國家法治之間的拉扯,以此反顧明清社會文化,發現自晚明到晚清乃至現代的性觀念,大致上有一從性歡愉、性恐懼到性箝制的演變趨勢。雖然未必是線性發展過程,但從中可見明末豔情書寫所蘊涵的充沛想像力,曾帶動明清情欲文化的高度發揚;然而這種現象至晚清逐漸消亡,代之而起的,是政治對情欲的管束愈加嚴格,導致情欲的抒發日趨狹隘。

  有關研究方法與理論取徑的部分,黃教授指出,「褻」與「笑」的結合,是中國男性情欲書寫的特點與核心主題。這類笑話以往多從民俗學角度研究,黃教授則採文化史進路,觀點主要來自 Theodore Zeldin 所著 A History of French Passions, 1845-1945 一書。此書處理品味與墮落等議題,其中討論快樂與幽默一章對黃教授尤有啟發。另一研究取徑來自 Lynn Hunt 所編論文集 The Invention of Poronography, 1500-1800: Obscenity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ity。Hunt 指出,色情書刊與民主之間具有特殊甚至弔詭的關係;黃教授則認為其中更涉及自由的觀念,但同時也指出,西方如薩德 (Donatien Alphonse François Sade, 1740-1814) 筆下色情文學所表現的宗教與政治叛逆性,乃至亂倫、瀆神、殘殺、性虐等主題,在明清文學中很難看到完全對應。明清諧謔書刊與豔情小說表現的是對禮教的挑戰與回歸,而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家養生與佛家果報思想,即激進之中的保守成分。

  報告完新書內容之後,緊接著的兩位與談人分別從自身研究視角發表感想與見解,並提出值得進一步討論的方向。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胡曉真教授首先指出,黃教授反對將情欲與倫理、宗教、道德價值觀截然對立,並且將「男性」這個概念置於不同時代、階級、文類等諸多脈絡中討論,而非作為「女性」的對立面來理解,這種對概念的細緻分梳是本書極大的特色與貢獻。另一特色為,黃教授將思考結合現實的關懷,並多方涉獵其他類型的藝術(如電影)與文學表現形式。此外,胡教授同意黃教授將明清情色諧謔文化詮釋為「一場男性心靈的狂歡節」,且同時指出巴赫汀 (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 1895-1975) 狂歡 (carnivalesque) 概念所具有的放肆與顛覆性,與明清文本展現的不盡相同;明清諧謔話語不僅未全然悖離體制,有一部分反而更加鞏固以男性為中心的原有秩序。最後胡教授談到,缺乏真正衝決禮教網羅而以女性為主體的文本例證,雖坐實了傳統中國社會對女性的壓抑,但也正是此重重壓抑令文學研究者得以從中攫取扭曲的趣味。

  另一與談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鴻泰教授表示,黃教授處理的情欲材料與議題在臺灣史學史上實屬前衛,同時也體現了明清研究從「經世濟民」轉向「聲色犬馬」的研究趨勢。王教授對於黃教授提及的普遍心靈結構也頗感好奇,更提出進一步思考:晚明社會結構是否發生了某種變化,使得此時期對於人性有了新的看法,並發展出一套相應的新文化,而這種新文化將當時人們的心靈結構改變了。也就是說,十六世紀中國是否出現了一種有別以往的新人性?王教授的看法是肯定的,認為這種新人性即有一部分是從青樓的品賞文化中產生。

  現場與會學者的興趣主要與性別、政治議題有關,比如討論從晚明到民國性別角色認知歷程的變化;明清文學中,褻與笑結合的論述風格在女性的表現是否如男性般明顯;也思及情欲論述的蓬勃發展與政治解放之間的關係,以及肯定情欲的合理性會否促成政治秩序的重組等課題。

  最後,主持人呂教授總結今日的討論,指出從黃教授的研究看來,晚明至晚清三百年間,無論中國社會經歷了多麼天崩地解的變化,文化中根深柢固的制約力仍舊十分強固。時至清末民初,在西方資本主義、媒體、科學、國族主義等現代觀念制度衝擊之下,傳統文化與西方因素究竟如何結合?在現代轉型的過程中,這種傳統與現代的混雜性值得學界繼續深究。黃教授隨後略作回應並感謝諸位學者蒞臨指教,新書座談會至此圓滿落幕。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