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1940年6月起,隨著滇越鐵路與滇緬公路相繼中斷,中國抗戰的前途頓時陷入最為艱困與黑暗的時刻。面對國際交通線全面受阻的局勢,國內有識之士莫不竭力出謀劃策,試圖另闢一條不受外力掣肘的對外通道,以維繫國家命脈與抗戰物資的供應。當時中國對外交通的出路僅存西北與西南兩個方向。然而,由於中蘇關係日益緊張,加上透過西北通道運輸不僅曠日費時,亦將耗費大量人力與物力,實非長久之計。相較之下,西南方向的可行性則相對較高。針對如何開闢西南第二國際交通線,國民政府內部提出數項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項提議,一是另闢一條通往印度的國際公路,二是增設或延伸既有的國際航線。
然而,開築公路的計畫因遭西藏政府反對而難以實施,於是空運遂成為中國唯一的選擇。為了開通中印航線,中國政府積極與英國、緬甸、印度及美國展開多方交涉,各方的共識是延伸原有的中緬航線至印度作為主線,同時開闢一條中印航線作為副線。當時負責航線規劃與營運的中國航空公司,歷經重重困難,終於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完成副線的探勘與試航。這條航線,在緬甸淪陷、滇緬公路被切斷後,成為中國唯一的對外生命線,即日後為世人熟知的「駝峰航線」。本文擬透過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國史館及英國外交部(FO)等機構庋藏之相關檔案,勾勒中國戰時開闢最重要對外交通線的過程,並進一步探討中國在戰爭時期對外交通的運作與交涉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