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革命及後現代的舊史料和新史學(1)

 
 
主講人: 陳以愛教授(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東海大學
時間: 2021 年 05 月 01 日(六)下午 1:30 至 下午 4:00
相關連結: http://www.mh.sinica.edu.tw/UcEvent00_Detail.aspx?eventID=1673&tableName=Event&tmid=21&mid=57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第一研討室
內容摘要:
歷史學的功用之一,在「去蔽」。然而,歷史學卻也不免帶有時代的偏見,形塑著人們的視野和想像。回首20世紀,革命史觀和現代化史觀無疑是兩大思潮,對近現代史料編纂和史學論著均有深刻影響。21世紀拜科技發達之賜,近現代史料變得垂手可得,但適切的解讀斷非易事。網路上史料取得的便利,往往伴隨著文獻脈絡的割裂,既助長歷史研究碎片化,也增添系統理解的困難。本講座以提高史料解讀能力為旨趣,提醒研究者閱讀的基本前提,在意識到紙本時代及網路時代的史料,均不可避免帶有編輯者的邏輯,也飽含紀述者的印記。它們出現在我們眼前,若非經過脈絡化的理解,很容易藉由所謂的研究,釋出前一時代的魔咒。
有鑒及此,當今研究者在運用史料時,務須破「除」革命話語之「魅」,破「除」現代化論述之「魅」。「除魅」的方法之一,在直接閱讀較為生疏的史料,一字一句地推敲理解。方法之二,在不迴避難以解釋的事實,盡其所能地還原現場。方法之三,在細心比對一再改寫的敘事,考究事情如何被塗抹新妝。經由一層層手續,鍛鍊自己眼光更敏銳些,手藝更精進些。對橫加前人的成見倍加謹慎,對自身難免的視障也更加警醒。通過腳踏實地的閱讀,檢視各種類型的史料(紀事、信函、回憶錄、自傳、名人錄、行狀、年鑒),務求接近那已甚遙遠的世界,更充分理解前人的思維、行動和限制。

講座進度:
講座預訂舉辦六次(2021年5月1日、5月29日、9月25日、10月23日、11月20日、12月18日),內容將分成兩個系列,在臺北和臺中輪流進行。課程方式除了演講外,亦有針對史料進行的課前作業與課堂討論。
第一系列:後革命的史料解讀
第一講:東南集團的政治運作和社會網絡——讀趙凰昌趙叔雍惜陰堂紀事【臺北】
第二講:新文化運動源起再探——從胡適秘藏書信說起【臺中】
第三講:五四學生的隱微敘事——以朱仲華和瞿宣穎為中心【臺北】
第二系列:後現代的史料解讀
第四講:名人傳記的變形記——以李登輝為中心【臺中】
第五講:社會精英的秘密結社——以共濟會為例子【臺北】
第六講:政治精英的信仰世界——以伍廷芳交遊圈為中心【臺中】

參加人員:歷史學系研究生20名(錄取者以電郵通知並寄送講座資料電子檔)
第一次講座日期:2021年5月1日(週六)13:30-16:00

講座地點: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
【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第一研討室(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1727號人文大樓四樓)

報名者請上網填寫資料,網址:https://forms.gle/1yR9mmjhEktutNGD9
如有疑問,請洽聯絡人:陳同學 alanc1214@hotmail.com
※ 僅限「與會名單」人員與會。未報名或未錄取者,無法進入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