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盈真教授演講「『藝』在言外:慈禧太后的形象塑造」紀要

 
講題: 「藝」在言外:慈禧太后的形象塑造
主講人: 彭盈真教授(美利堅大學藝術系)
主持人: 賴毓芝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23 年 6 月 19 日(一)上午 9:00 至 11:00
地點: 視訊會議
撰寫人: 唐寧(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生)
 
彭盈真教授演講「『藝』在言外:慈禧太后的形象塑造」紀要
 

  本場演講為中研院近史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星期一讀書日」新書演講系列的第一講。主講人彭盈真教授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目前任教於美利堅大學 (American University) 藝術系。本次講座主要以彭教授的新書 Artful Subversion: Empress Dowager Cixi's Image Making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3) 為中心進行。以往對慈禧的研究,多是關注慈禧身為女人的身分,即便有些研究嘗試還原慈禧較完整的面向,但仰賴的材料多以文本為主。然而,關於慈禧的文本訊息多屬轉述,甚少出現慈禧本人的聲音。於是,在研究方法上,彭教授試圖藉由慈禧留下的大量藝術作品及遺物著手彌補文本研究的缺陷,並討論慈禧如何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來向不同的受眾展現她的個人形象。

  第一章 “Fashioned Exposure” 主要討論慈禧太后的一系列肖像。彭教授先以「兩宮聽政」時期繪製的慈禧與慈安便服畫像為例,說明慈禧在攝政早期即顯露的政治野心。在便服像中,慈禧手握折扇,而非團扇,一旁的几上還放著一本攤開的書,暗示了其具備閱讀寫作的能力,契合清代帝王讀書像的傳統。在另一幅〈孝欽后朝服像〉中,慈禧左手輕沾碟中的鼻煙,但其實在清朝,鼻煙多為男性所用,女性較常使用的是吸水煙,而文獻印證慈禧也不例外,可見畫作中慈禧的動作並非寫實,而是具有強烈的象徵意味。另外,畫作中慈禧的另一隻手持一枝蘭花。彭教授認為,蘭花隱射早年慈禧還是咸豐帝嬪妃時的封號「蘭貴人」,意在加強其與咸豐之間的聯結。慈禧此舉是因為她雖為同治帝生母,但在法統上,同治帝的嫡母是慈安,故她只能加強自己與咸豐帝之間的聯結,來抵消這層不利的因素。

  接著,彭教授討論照片中的慈禧。這些照片可以分成兩組,一組屬於私人娛樂性質,另一組則具有公共性。在具有公共性的作品中,慈禧使用了略顯不雅的翹腳姿勢,顯示其叛逆的一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中一幅照片中,慈禧同〈孝欽后朝服像〉一樣手持蘭花,作為政治隱喻,以與咸豐帝的聯結來鞏固其在權力格局中的地位。

  慈禧的叛逆雖然已經在照片中窺見一二,然而更明顯的證據則顯現在服裝上。在清宮的時裝風尚中,對守寡女性的著裝有不成文的規定,加以約束,故而孀婦只能在幾種底色中選擇。慈禧不甘受制於這樣的約束,又不想觸犯既有的規範,她的解決方案是將服裝上的圖案變得非常巨大,甚至大到遮蓋底色的程度。彭教授認為,慈禧這種叛逆的靈感來源是圖案非常鮮明的戲服,慈禧對戲曲的喜愛眾人皆知,其佛裝畫像中所著的衣服上繡滿了「佛」字,也是源於戲曲藝術將角色繡在戲服上的習慣。

  油畫是另一個涉及慈禧肖像的藝術類型。美國畫家 Katharine Carl 在 1904 年為慈禧繪製一幅油畫肖像,該畫像還曾於美國聖路易斯博覽會上展出,後致贈美國政府。這件作品具有強烈的內在張力:一方面,慈禧形象慈眉善目,畫面中的紋飾也大多是鳳紋;另一方面,鑲嵌畫作的插屏暗沉而具有威懾力,其上雕有龍紋。彭教授認為,這樣的做法讓慈禧具有既男又女,既陽剛又溫柔的雙重特質。

  第二章 “An Unfulfilled Dream” 主要關注建築空間。同治皇帝親政後,曾有意重修毀於英法聯軍中的圓明園,以供慈安、慈禧兩位太后頤養天年。雖然這個計劃最後未能付諸實施,但已進行詳盡的前期規劃,並留存大量的材料。在當時的建築規劃中,慈禧計畫居住的萬春園天地一家春,其規模及尺寸都遠超過慈安的居所,這已經逾越了禮制中慈安應居於慈禧之上的規範。現存於北京故宮的天地一家春燙樣—即建造前的立體模型—顯示,如果這個計劃最後實施,該建築會是整個清代皇家建築中單體最大的宮殿。慈禧也深度參與了天地一家春的內部設計,譬如挑選裝飾花紋的各種母題,呈現各式各樣的吉祥寓意。而即便是規劃為頤養天年的居所,慈禧也並未放棄其政治企圖——在會客廳的內簷裝修中,慈禧選取了「鳴鳳在梧」主題的天然罩,招賢納士的意圖不言而喻。

  第三章 “Gendered Vessels” 討論的對象為慈禧的大雅齋瓷器。清宮的景德鎮御窯廠被毀於太平天國時期的動亂,而後慈禧命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負責重建。慈禧如此大費周章地重建御窯廠,一來是為同治皇帝的大婚做準備,二來也契合清代帝王以官窯瓷器來彰顯自己德政的傳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乾隆皇帝藉由「河濱遺範」的典故,把窯務和帝王品德與治國才能進行結合。在瓷器的使用上,慈禧也做出了空前的舉動,慈禧的大雅齋瓷器都帶有紅色「大雅齋」橫書楷款和橢圓形篆字款「天地一家春」,這是史上女性為自己定制瓷器的罕見例子。慈禧甚至不需藉助男性帝王的名義就能特別訂製。藉由御窯廠的重建,慈禧不但延續了如「填黃」一類在當時已經失傳的製瓷技術,同時也創燒了深藕荷色(即深紫藍色)這種慈禧標誌性的瓷器顏色。到了光緒朝,慈禧還製作了一批大型瓷器,追溯回清早期的傳統,譬如〈黃地紫綠彩雲龍紋折沿盤〉就是以康熙素三彩為範本來進行製作,與康熙〈黃地紫綠彩雲龍紋折沿盤〉近無異。如此選擇不但凸顯慈禧把她一手打造的光緒朝置於清朝治世的行列,也藉此讓慈禧比肩康熙的祖母孝莊皇太后。(此部分內容,亦可見於 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13409.html。)

  第四章 “Reconfiguring Patriarchal Space” 將討論帶回到空間,探討得以付諸實施的頤和園。頤和園原名清漪園,修築於乾隆朝,當時只是遊玩場所,並不作居住空間使用,因此建築物不多,並且多半已毀於英法聯軍之手。頤和園在同治朝重新翻修,也因為之前幾乎已是廢墟,反而方便慈禧重新規劃。光緒帝親政後,慈禧退居頤和園休養。慈禧對頤和園的空間具有絕對的支配權。入園匾額的正中間是「慈禧皇太后御覽之寶」印,而「光緒御覽之寶」印則置於偏旁。在居住空間上,慈禧的樂壽堂無論是空間方位還是樑上彩繪,等級和規模都高於光緒皇帝所住的玉瀾堂。慈禧不放手政治的意圖更清晰地體現在佛香閣的重建中。在進入佛香閣前的建築群排雲殿時,遊人需要跨越一座單體橋。彭教授認為,這座單體橋的設計意在模仿紫禁城的金水橋,以讓排雲殿的布局形成如紫禁城般「外朝內寢」的格局,把一個退居之地打造成政治中心。

  第五章 “Elegant Gifts for Publicity” 聚焦於慈禧為數眾多的書畫作品。這些作品風格各異,其中既有極其粗狂、具有男性氣質的大字書法,也有優雅女性氣質的沒骨花卉。除此以外,慈禧還有指畫作品,製成版後進行拓印,大量生產並進行餽贈,這體現了她的滿人認同(順治帝即以指畫聞名)。彭教授認為,慈禧進行書畫創作其實並非一般學者所認為的附庸風雅,這些書畫作品是她本人具有符號性的自畫像。通過將這些書畫作品大量贈予朝臣及相關人士,慈禧展現了她既男又女、橫跨滿漢的統治者身分。

  餘論 “The Hinterland of Matriarchy” 考察的是慈禧的陵寢。在寢殿空間的外部,相較於慈安,慈禧的陵寢距離咸豐帝的陵墓較遠;另外,慈禧陵寢隆恩殿—帝后的陵寢大殿—的丹陛—即宮殿前的臺階—以及外圍欄都飾以「鳳引龍」圖案,意指慈禧身為太后引領兒孫皇帝,這些都符合儒家的規範。但是在隆恩殿的內部,所有圖案卻皆為龍紋。彭教授認為,這些龍紋明確地傳達出慈禧對權力的熱愛,但是這種熱愛必須受制於父權社會的框架,被迫要隱藏在內部,也因此慈禧的叛逆並不是無條件的。最後,彭教授總結,慈禧的身分具有多重性,包括性別、種族和階級,而透過物的研究,我們可以突破文字上的限制,了解慈禧試圖向外界所傳達的多面複雜形象。

  演講結束後,彭教授同與會學者交流了諸多議題,包括慈禧身為一個女主的歷史意識、慈禧本人的滿洲認同 (Manchuism),在性別藝術史研究中研究者的性別與研究對象的性別之間的關係,以及文本與圖像所傳遞的女性形象之間的張力。末了,彭教授表示未來亦會來臺進行實體演講,精彩可期。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